服务电话
4008091681
描述

中国旅游景区“十二五”发展报告发布

“十二五”时期,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国家宏观政策不断向旅游业倾斜。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并先后******《旅游法》和《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

与此同时,旅游消费环境逐步优化,居民城乡收入增加,带薪休假进一步落实,旅游成为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表明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此外,民间社会投资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四横四纵”高铁道路网、“7918”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以智慧旅游为标志的旅游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为旅游业及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以上分析表明,我国旅游景区迎来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

本报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二五”期间全国A级景区数量、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旅游投资、空间分布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以总结近五年来A级景区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对“十三五”A级景区发展特征及趋势做出展望。

通过本报告研究,可为今后景区行业管理及相关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此外,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景区管理系统,由于系统建设时间较短,景区存填报存在诸多问题,以2011年最为明显,致本报告的部分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特此说明。

“十二五”期间,我国A级景区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显著增强,在景区数量、旅游收入、游客接待量、旅游投资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突破。景区数量较期初增加2378家,增长42.67%,实现年均增长9.29%;景区游客接待量较期初增加12.23亿人次,增长47.89%,实现年均增长10.53%;景区旅游收入较期初增加820.48亿元,增长30.86%,实现年均增长6.99%;景区投资较期初增加798.10亿元,增长47.69%,实现年均增长13.69%。

与此同时,景区的社会效益也进一步凸显。政策性免票游客大幅增加,景区公益活动逐渐增多,景区就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五年来,景区政策性免票游客量累计突破50亿人次,期末较期初增长58.32%,实现年均增长16.55%;景区累计吸纳固定就业人数447.02万人,期末较期初增长45.77%,实现年均增长13.38%。此外,景区的生态保护功能增强,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国家主体功能区等国家战略指引下,生态旅游景区大量涌现,旅游业发展反哺生态保护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景区质量类型结构趋于合理

“十二五”时期,我国A级景区数量稳步增长,由期初5573家增至期末7951家,增加2378家,增长42.67%,实现年均增长9.29%。其中,5A景区数量由130家增加到212家,增加82家,增长63.08%,实现年均增长13.01%。

(一)景区建设综合服务质量提高

“十二五”期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转型升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旅办发[2012]166号)的******与实施,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加大景区复核力度。旅游景区在建设和提升过程中也更加注重综合服务质量,进而呈现出向更高等级景区发展的趋势。

——高A级景区数量增量明显。从景区数量增加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A级景区数量总体增量显著,由期初5573家增至期末7951家,增加2378家,其中5A、4A为代表的高A级景区数量相对增量较多,由期初1944家增至期末2792家,增加848家;2A和1A为代表的低A级景区增量较少,较期初增加352家,其中1A级景区数量呈下降态势,期末较期初减少34家。

——高A级景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从景区数量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高A级景区增速较快,期末较期初增长43.62%。其中5A级景区数量增速最为显著,期末较期初增长达6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41个百分点。低A级景区数量增速相对较慢,较期初增长19.68%,其中1A级景区较期初下降26.56%。

——中高A级景区数量占比逐年提升。从景区数量占比变化来看,中高A级景区数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3A级景区期末较期初提升4.94个百分点;5A级景区期末较期初提升0.33个百分点;4A级景区虽数量较大,但占比总体相对稳定;低A级景区占比下降明显,期末较期初下降5.17个百分点。

(二)乡村、红色旅游类景区比重提高

“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大力支持,******系列利好政策和鼓励措施,特别是2015年的中央1号文件,从促进“三农”发展的战略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类景区数量增量明显。从景区数量增加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类景区数量相对增量较多。其中乡村旅游类景区由期初373家增至期末705家,增加332家;红色旅游类景区由期初200家增至期末382家,增加182家。

——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类景区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从景区数量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类景区增速相对较快,其中红色旅游类景区期末较期初增长91.0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9.40个百分点。乡村旅游类景区期末较期初增长89.0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7.41个百分点。

——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类景区数量占比逐年提升。从景区数量占比变化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类景区数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乡村旅游类景区期末较期初提升2.69个百分点,红色旅游类景区期末较期初提升1.49个百分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类景区的数量占比期末较期初分别下降2.02和5.75个百分点。

(三)新业态景区持续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以工业旅游和主题公园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景区快速发展,景区数量增量、增速以及占比等方面均占显著优势。

——新业态景区数量增量明显。从景区数量增加情况来看,工业旅游和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新业态景区数量相对增量较多。其中工业旅游类景区由2012年的75家增至期末184家,增加109家;主题公园类景区也由2012年的191家增至期末317家,增加126家。

——新业态景区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从景区数量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新业态景区发展较快,其中工业旅游类景区期末较2012年增速最快,高达145.3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3.73个百分点;主题公园类景区期末较2012年增长65.9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37个百分点。

——新业态景区数量占比呈提升态势。从景区数量占比变化情况来看,新业态景区数量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工业旅游类景区数量占比由2012年的1.24%增至期末2.31%,提升1.07个百分点;主题公园类景区数量占比由2012年的3.16%增至期末3.99%,提升0.83个百分点。

二、景区接待量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A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持续增加。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153.34亿人次,由期初25.54亿人次增至期末37.77亿人次,增加12.23亿人次,增长47.89%;实现年均接待量30.67亿人次,年均增长10.28%;每个景区平均接待量由期初45.83万人次增至期末47.50万人次,增长3.64%。

(一)高等级景区接待量显著增长

——高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量明显。从景区游客接待量增加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5A、4A为代表的高A级景区增量较多,由期初17.41亿人次增至期末25.95亿人次,增加8.54亿人次;2A和1A为代表的低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相对增量较少,期末仅较期初增加0.53亿人次,其中1A级景区接待量呈下降态势,期末较期初减少0.64亿人次。

——高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从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高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速较快,期末较期初增长49.05%。其中4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速最为显著,期末较期初增长49.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低A级景区数量增速相对较慢,期末仅较期初增长17.61%,其中1A级景区较期初下降90.14%。

——高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占比逐年提升。从景区游客接待量占比变化来看,高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5A级景区期末较期初提升0.54个百分点;4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占比总体相对稳定;低A级景区占比下降,期末较期初下降2.41个百分点。

(二)传统型景区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

从景区类型来看,以自然景观类、历史文化类景区和度假休闲类景区为代表的传统型景区市场占有率仍稳居前列。

——传统类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量明显。从景区游客接待量增加情况来看,传统类景区游客接待量相对增量较多,其中历史文化类景区增量最多,由2012年的7.37亿人次增至2015年的9.55亿人次,增加2.18亿人次;其次是自然景观类景区和度假休闲类景区,分别由2012年的9.59亿人次和3.41亿人次增至2015年的11.56亿人次和4.81亿人次,分别增加1.97亿人次和1.40亿人次。

——传统型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速放缓。从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长情况来看,除自然景观类景区下降外,历史文化类和度假休闲类景区游客接待量均呈增长态势,期末较2012年分别增长29.58%和41.06%,但与其他类型景区相比,增速仍相对较慢。

——传统型景区游客接待量占比整体呈上升态势。从景区游客接待量占比变化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除自然景观类景区较2012年下降2.17个百分比外,其他传统类景区接待量占比均较2012年有所提升,其中度假休闲类景区接待量占比提升最快,期末较2012年提升1.08个百分点,其次是历史文化类景区,较2012年提升0.10个百分点。

(三)政策性免票游客数量显著增加

“十二五”期间,全国景区特别是公共资源类景区积极推行政策性免票措施,景区公益性得到大幅提升,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长显著。五年来,A级旅游景区政策性免票游客量累计突破50亿人次,由2012年10.58亿人次增至期末16.75亿人次,实现年均免票量12.34亿人次,年均增长16.55%。

——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量明显。从景区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加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A级景区政策性免票游客增量较多,由2012年的10.58亿人次增至期末16.75亿人次,增加6.17亿人次。购票游客增量相对较少,由2012年的18.68亿人次增至期末21.02亿人次,增加2.34亿人次。

——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速高于游客量平均增速。从景区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速较快,期末较2012年增长58.32%,高于全国游客量平均增速29.24个百分点。购票游客量增速相对较慢,低于全国游客量平均增速16.55个百分点。

——政策性免票游客占比相对提升。从景区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占比变化来看,“十二五”期间,A级景区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占比大幅提升,期末较2012年提升8.66个百分点。购票游客量占比呈下降态势,期末较2012年下降7.59个百分点。

三、景区收入结构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国A级景区总收入平稳增长,景区累计总收入达15184.69亿元,年收入由期初2658.60亿元增至期末3479.08亿元,增加820.48亿元,增长30.86%;实现年均收入3036.94亿元,年均增长6.96%。

(一)景区收入与质量同比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国A级景区收入呈现出与景区质量同比提高态势,高A级景区收入增量、增速及占比均占显著优势。

——高A级景区尤其是5A级景区旅游收入增量明显。从景区旅游收入增加情况来看,5A、4A为代表的高A级景区旅游收入相对增量较多,其中5A级景区旅游收入增量最多,期末较期初增加1006.37亿元;2A和1A为代表的低A级景区旅游收入增量较少,期末较期初增加36.05亿元,其中1A级景区数量呈下降态势,期末较期初减少43.52亿元。

——高A级景区尤其是5级景区旅游收入增速显著。从景区旅游收入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高A级景区旅游收入增速较快,期末较期初增长34.33%,其中5A级景区旅游收入增速最为显著,高达243.12%;低A级景区旅游收入增速相对较慢,较期初增长29.37%,其中1A级景区较期初下降91.58%。

——高A级景区尤其是5A级景区旅游收入占比提升较快。从景区旅游收入占比变化来看,高A级景区旅游收入所占比重期末较期初提升2.15个百分点,其中5A级景区旅游收入期末较期初提升25.25个百分点;低A级景区旅游收入占比呈下降态势,期末较期初下降0.05个百分点。

(二)景区非门票收入明显增长

随着法定假日和带薪假日的增多,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旅游消费内容更加丰富,加之门票价格改革和门票经济转型使得门票收入进一步下降,因此如餐饮、住宿、交通和演艺等非门票收入总量逐年增长,占比显著提高。

——非门票收入增量显著。从景区分项收入增加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A级景区非门票收入增量显著,由2012年的1971.87亿元增至期末2677.91亿元,增加706.04亿元,其中餐饮收入和商品收入增量较多,分别由2012年的548.37亿元和456.77亿元增至期末863.79亿元和681.33亿元,分别增加315.42亿元和224.56亿元。门票收入呈下降态势,期末较2012年减少125.90亿元。

——非门票收入增速高于旅游收入平均增速。从景区分项收入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A级景区非门票收入增速较快,期末较2012年增长35.81%,其中餐饮收入和商品收入增速最为显著,期末较2012年分别增长57.52%和49.16%,分别高于总收入平均增速37.51和29.15个百分点。门票收入呈负增长,期末较2012年下降13.58%。

——非门票收入占比稳步提升。从景区分项收入占比变化来看,“十二五”期间,A级景区非门票收入稳步上升,期末较2012年提升8.95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和商品收入分别较2012年提升5.91和3.83个百分点。门票收入占比则呈下降态势,期末较2012年下降8.95个百分点。

(三)景区平均收入基本稳定

“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旅游景区保持较为旺盛的发展势头,旅游收入平稳增长,较期初增长30.86%。通过对“十二五”期间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平均收入及景区数量增长率的对比分析发现,景区平均收入与旅游总收入增长态势相似,与景区数量增长态势相反,呈“先降后增、总体相对稳定”发展态势。在景区总量涨幅高达42.67%的情况下,景区平均收入总体相对稳定,仅出现微幅下降,从期初4770.50万元/景幅区降至期末3754.65万元/景区,下降8.28%,年均降幅2.14%。

——5A级景区平均收入增量及增速明显。从景区平均收入分等级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除5A和2A级景区平均收入增长外,其他等级景区平均收入均呈下降态势。其中5A级景区平均收入增量最为明显且增速最快,由期初31841.54万元/景区增至期末66995.79万元/景区,增加35154.25万元/景区,增速高达110.40%。

——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类景区平均收入增量及增速显著。从景区平均收入分类型增长情况来看,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类景区平均收入增长外,其他类型景区均呈下降态势。自然景观类景区平均收入增量及增速最为显著,平均收入由2012年的4109.97万元/景区增至期末5403.69万元/景区,增加1293.72万元/景区,增长31.48%;历史文化类景区平均收入由2012年的3683.73万元/景区增至期末4700.52万元/景区,增加1016.79万元/景区,增长27.60%。

四、社会投资景区热情高涨

“十二五”期间,我国A级景区建设投资快速增长。景区总投资累计达8395.40亿元,其中内部投资6051.80亿元,外部投资2343.60亿元。年投资额由2012年的1673.69亿元增至期末2471.79亿元,增长47.69%;实现年均投资2098.85亿元,年均增长13.69%。每个景区的平均投资额由2012年的2770.09万元增至期末3108.78万元,增加12.23亿元,增长12.23%。

(一)景区社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专项投资、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创建,社会资本逐渐成为旅游投资的最大主体,对景区建设投资的参与度不断加深。尤其是2012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的******,各类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民间资本在旅游投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社会投资增量明显。从景区投资增加情况来看,社会投资期末较2012年增量较多,由2012年的866.57亿元增至期末1304.14亿元,增加437.57亿元。国有投资额相对增量较少,期末较2012年增加360.53亿元。

——社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从景区投资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社会投资增速最为显著,期末较2012年增长50.4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80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增速相对较慢,低于全国平均增速3.02个百分点。

——社会投资所占比重大幅提升。从景区投资占比变化情况来看,社会投资所占比重呈上升态势,期末较2012年提升0.98个百分点。国有投资所占比重下降,期末较2012年下降0.98个百分点。

(二)大型综合类景区成为投资热点

“十二五”期间,以度假休闲、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景区成为旅游投资热点。其中主题公园类景区在青年群体中的市场认可度极高,凭借“公园+地产”和“公园+演艺”等两种主要投资收益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此外,随着旅游消费的升级转型,游客对度假休闲类景区需求增多,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逐渐成为旅游投资热点。

——以度假休闲类景区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景区投资增量明显。从景区旅游投资增加情况来看,以度假休闲、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景区相对增量较多,由2012年的515.53亿元增至2015年的723.01亿元,增加207.48亿元,其中度假休闲类景区投资增量最多,期末较2012年增加254.58亿元。

——以度假休闲类景区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景区投资增速较快。从景区旅游投资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大型综合类景区增速相对较快,期末较2012年增长40.25%,其中度假休闲类景区增速最快,期末较2012年增长70.15%,高于全国平均投资增速22.46个百分点。

——以度假休闲类景区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景区投资占比提升。从景区旅游投资占比变化情况来看,度假休闲类景区旅游投资所占比重相对上升,期末较2012年提升3.30个百分点。

(三)景区开发经营市场化程度提高

随着社会资本对景区建设投资的参与度不断加深,景区开发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也逐渐提高,景区经营主体的类型不断丰富。

——企业经营主体景区增量明显。从景区经营主体增加情况来看,企业经营主体景区增量较多,由2012年的3973家增至2015年的5449家,增加1476家,而非企业经营主体景区期末较2012年增加434家。

——企业经营主体景区增速较快。从景区经营主体增长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企业经营主体景区增速最快,期末较2012年增长37.1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53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期末较2012年增长61.6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9.98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主体景区占比逐年提升。从景区经营主体占比变化情况来看,企业经营主体景区数量所占比重期末较2012年提升2.77个百分点。非企业经营主体景区占比期末较2012年呈下降态势,下降2.77个百分点。

五、景区分布空间不断优化

(一)景区分布区域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国家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景区快速增加,A级景区县域覆盖率显著提高。

——全国A级景区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五年来,我国A级景区县域单元覆盖量由期初的2101个增至期末的2340个,累计增加239个,增长11.38%;县域单元覆盖率也由73.67%增至82.11%,增长8.44%,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高A级景区县域单元覆盖率大幅提升。我国高A级景区的县域单元覆盖量由期初1116家增至期末1474家,累计增加358个,增长32.08%;县域单元覆盖率由39.13%增至51.72%,增长12.59%。

——西部地区景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A级景区县域单元覆盖量由期初759个增至期末854个,累计增加95个,增长12.52%;县域单元覆盖率由26.61%增至29.96%,增长3.35%。

(二)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支持、旅游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原先众多“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五年来,西部地区无论是新增景区数量还是增长速度方面均占优势。

——西部地区景区增量显著。从西部地区景区数量增加情况来看,累计新增A级景区1228家,占“十二五”全国累计新增景区的51.64%,其中高A级景区295家,占“十二五”全国累计新增高A级景区的36.60%。

——西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速显著。从西部地区景区数量增长情况来看,西部地区A级景区总量由期初1130家增至期末2358家,增长率高达108.67%,明显高于中部(75.98%)、东部地区(8.92%)及全国平均水平(42.67%)。其中高A级景区数量增速最快。高A级景区由期初的549家增至期末844家,增长53.73%,远高于东部地区(37.57%)、中部地区(31.98%)和全国平均水平(40.58%)。

——西部地区A级景区比重不断提升。从西部地区景区数量增长来看(图5-2-2),西部地区A级景区所占比重由2012年27.64%增至期末30.23%,提升2.59个百分点。东部和中部地区A级景区数量占比则呈下降态势,期末较2012年分别下降0.99和1.59个百分点。

(三)优势地区景区集聚

“十二五”以来,我国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快速提高,“四横四纵”高铁道路网、“7918”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在极大改善国民旅游出行的同时,有力推动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开发。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A级旅游景区呈现“优势地区集聚分布”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三区三带”集聚分布格局。

——“三区”。“三区”主要指东部环京津景区集聚区、中部西安-秦岭景区集聚区,以及西部重庆西部—成都平原中部景区集聚区。

——“三带”。“三带”主要指胶东湾—杭州湾景区集聚带、东南沿海景区集聚带,以及太行山—伏牛山景区集聚带。

此外,在部分省份(自治区)内部,A级景区也呈现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如内蒙古自治区A级景区主要集聚在中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A级景区主要集聚在西北部,贵州省和江西省A级景区均主要集聚在北部,湖北省A级景区主要集聚在西北部和东部,辽宁省A级景区主要集聚在辽东湾地区,海南省A级景区主要集聚在东部海岸带。其他省份的A级景区集聚特征不显著。

六、“十三五”旅游景区发展展望

“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景区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游客承载量管理问题、门票价格及收费问题、服务质量问题、文明旅游问题、安全管理问题等。“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旅游业作为新常态下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消费的核心领域和主要载体,应从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广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出发,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进入景区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把景区打造成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大众旅游时代的“主战场”、地方经济促投资、稳增长的“生力军”。

展望一:仍处于黄金发展期

“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国家宏观政策不断向旅游业倾斜,国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假日制度不断完善,本土庞大的客源市场,以及旅游市场的日渐国际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景区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由于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企业投资旅游的热情、以及群众参与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旅游景区数量、效益和投资等都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旅游景区数量、游客接待量及投资量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同时由于景区发展模式转型及收入结构升级等因素,景区旅游收入将保持在5%——8%的增速,期末预测突破5000亿元。

展望二:景区类型将呈现区域差异

“十三五”期间,我国东西部旅游景区开发将呈现“东部休闲、西部观光”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休闲度假类景区将持续增长,西部地区观光类景区将大幅增长。

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已达到国际发达国家水平,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持续提升。此外,随着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存量优势凸显,“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以及乡村民俗旅游等景区将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展望三:景区投资将呈现集团化方向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旅游景区的投资回报持续向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社会投资热点,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景区投资将呈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态势。

大型企业、景区上市企业等凭借较高的知名度、较强的投融资能力以及专业化的运营模式,通过对景区的并购重组,实现景区的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化运作,进一步推动景区全产业链发展,迅速提升景区的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特别是主题公园、度假休闲以及文化演艺等领域集团化、专业化投资优势显著,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旅游景区发展的重点方向。

展望四: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将快速提升

随着《旅游法》的******,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来,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也日渐明晰方向,“十三五”期间将是景区行业管理改革和调整的集中期,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景区管理规范化程度将持续提高。景区将逐步摆脱管理体制职能不健全、综合执法力度不强、资源权属不清而造成的多头管理等问题;国家对景区行业将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景区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投诉制度等将逐步******,实现体制规范化和制度精细化。二是智慧景区建设将全面启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景区的智慧化建设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景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升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也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服务。三是景区行业组织将蓬勃发展。

根据景区资源类型、空间分布、管理体制等因素,景区将形成协会、社团、联盟、合作社等一系列非行政组织,各组织将通过公约和规范等逐渐实现行业内部监督,快速规范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四是景区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景区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如高端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讲解员等多层次、复合化的现代景区管理人才将成为“十三五”行业培养的重点,各类景区管理服务人才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将有力地推进旅游景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