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两个段子,很有意思。一说《三国演义》里,没有刘备,张飞就是个卖肉的,关羽就是个编筐的,有了刘备当群主,他们成就了一个个故事;二说土豆在蔬菜里没啥身价,番茄也彼此彼此,自从番茄酱搭配上薯条,身价就翻了好几倍。以上两段子,全都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散兵游勇不成气候,集“群”生活,方显态度。如今有了凡是用手机微信的人,谁没参加几个“群”呢。 要说生活中到底潜伏著多少微信群,这数字没人能说的准,倒是在不久前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最“牛”群主评选活动中,可以窥见一斑。据报道,这个活动吸引来3000多名群主报名,最后通过票选,100名群主入围。这3000多个微信群,真可谓包罗万象。一起徒步打球可成健身群,一起养花种草可成分享群,一起读书写字可成文化群,一起聊天怀旧、贪吃臭美也可以成群。只要有招呼人的热情,加上不怕麻烦再有点想法,就可以建群做“主”。在这些群和群主中,还真有些人引领了一种有态度的群生活。 在哈尔滨,有个微信群名字有意思,叫“梅女会”。群主叫陈红梅,她在服装和珠宝界经商多年,她有一群姐妹淘,巧的是名字中都有个“梅”字。一次相聚时,有人提议组建“梅女会”,把名字中有“梅”的女性都聚拢过来。这个群真的成了,从最初13个人,3天后就发展到60多人,6天时间就有100多人加入。开始几次聚会,大家在介绍自己时,都引用一句带梅的诗词。看大家这么愿意 “附庸风雅”,群主就开始谋划筹建书画社、戏曲社、歌舞社,还建了梅文化历史研究社,数次组团去各地赏梅。有商业头脑的群主,把“梅女会”、“梅女汇”都注册了商标,姐妹们聚在发现可以一起做的事情极多。 “梅女会”是因为名字而结群,巧的是还有因为姓氏结群的。黑龙江姜姓宗亲微信群,是热衷于族谱研究的姜飞创建的,目前仅在黑龙江省内就有300多人进群。利用宗亲维系感情,寻根问祖续写族谱,一起参加有社会意义的活动。据他们统计,全中国姜姓人口达460万人之多。 因喜好美食而结群可真是不少,小资烘焙群,跟金小妹学做菜群,都是实用操作型的,其中挺有态度的是一个叫“水莲素食”微信群,这个群主是经营茶院的刘文哲,食素品茗,吸引500多志趣相投者一起倡导素食文化,靠妙手生津。 有好吃的群,还有爱穿的群。“龙派旗袍”的群主叫欧阳丽娟,一向喜欢旗袍秀的她,自己有26件颇为考究的旗袍。最初她只和二十多名闺蜜一起时常搞些穿旗袍的party,后来为此创建了微信群,同全国各地的旗袍协会创建了联系,带著队伍参加各种大型旗袍展示活动,将自己的旗袍贡献出来给大家演出时穿。通过群成员们的一起商议,她们想法多了,想把龙派旗袍的生意做大。 通过建群,也有真把生意做大的。哈尔滨有个“企鹅滑雪俱乐部”,从上世纪90年代初草创至今已经发展到1800多人,如今微信群成了成员们交流的主要阵地。群主刘昆把一个滑雪群做成了产业,这个群不同一般,有团长,设会计,还有一个全体成员选出来的9人委员作为执行机构,制定了群行为准则。一到雪季,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瑞士等国的政府机构来哈尔滨推介滑雪旅游,都少不了找“企鹅”,这个滑雪爱好者组成的群,有过百位成员受邀去国外考察体验滑雪了。 用手机微信建群,不都是吃喝玩乐,也有用来干大事的。“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微信群,这个名头不可谓不大。群主宋魁是位学者,他将学术研究建群,希望通过这个容易沟通的平台,把研究成果与政府、企业、个人对接,给学术研究接上一条“天线”。如今这个群成员达到几百人,包括中俄韩在内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客商,还有大使、媒体人和留学生,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交流群。 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是救助流浪小动物的群主;一个公务员,同时可以挑起一个诗词歌赋群的大梁;一个教师,可以是抗癌群体的主创;一个家庭主妇,可以在宝妈群里一呼百应。微信群让人们很容易实现跨界转换,让一个人秒变多面手,过上有态度的“群”居生活,这是当今移动因特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