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让双峰林场樊兆义夫妇在兴奋之中也比往年提前半个月进入了忙季。雇请的厨师和服务员还没到来,他们就自己动手整理房间、采购食材、腌渍酸菜,为迎接各地游客的入住做准备.
双峰林场坐落在黑龙江省东部大海林林业局的崇山峻岭中。这里冬季银装素裹,积雪最深达到2米,风吹雪塑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加上原生态的乡村生活环境,使之成为“中国最美雪乡”之一。
今年58岁的樊兆义和比他小两岁的妻子周长贵是双峰林场职工。他们在雪乡经营著一家有15个客房的家庭旅馆,主要接待冬季前来观赏雪景的游客,旅馆可同时接纳五六十人食宿。
“旺季虽然只有三四个月时间,但是经常客满,每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这是我以前怎么也没想到的。”樊兆义说。
1984年,当时26岁的樊兆义从部队复员回到林场当起了伐木工人。“采伐作业都是在冬天。大山里很多地方积雪一米多深,得爬著才能进去。”在樊兆义的记忆中,那时的大雪,意味著十分艰苦的工作环境。
从2000年开始,中国在东北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禁伐和减少商品木材产量行动,樊兆义所在的林区被纳入保护的重点区域。目睹在自己的锯斧之下日渐稀疏甚至光秃的树林,樊兆义和工友们对国家的保护政策打心眼里理解和拥护。
但是离开了木材,他们也为以后的生活出路担忧。那时,一位摄影记者关于双峰林场雪景的报道引来了一批批采风者和观光者,让对“旅游”两个字还懵懂的他们从中捕捉到了商机。
曾在林场当生产调度的刘长富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改变他生活的那个电话。“一个南方人说要来旅游,找住宿的地方。我们这儿当时也没旅店啥的,我就把客人接到家里来了。”他说。
那一次,南方游客来了7个人,每人连吃带住10元,客人们非常满意。刘长富接待2天共计收入了70元,当时他在林场上班一个月工资是60多元钱。
樊兆义和刘长富等十几位职工在林场的支持下办起了第一批家庭旅馆。樊兆义家的“一期工程”有4个房间,其中两间是火炕。经营第一年,进账1.3万元。经过这些年滚雪球式的发展,樊兆义家成为雪乡的中等收入家庭。
到目前,雪乡有130多户人家做旅游生意,其中50多户是樊兆义和刘长富当年的工友们。这些曾经以锯斧为生的伐木者,如今依靠旅游业找到了“金饭碗”。
微风裹著寒意,空气清新如滤,夜幕下的雪乡静谧而安详。深秋的第一场雪不会停留很长时间,游客也寥寥无几,但是各种方式的订单已经让雪乡进入了“备战”状态。忙碌完的樊兆义,坐在火炕上用一个平板电脑查阅著客户留言和预订房间信息,回复关于价格和食谱的询问。
“最远已经有客人预订了明年2月份的房间,而且价格都是透明的。”樊兆义指著挂在旅馆前厅墙上的一张价格表说。
在雪乡人们的眼里,雪和因雪而生的生态“小气候”是大自然恩赐的礼物,是吸引游客的招牌,也是他们安身立命和发家致富的资本,因而雪乡人们对大自然心怀敬畏和感恩。樊兆义说,“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生态保护好,让雪乡名声更响,让雪景长盛不衰。”(完)